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道卡斯族新港社牽田祭


我在道卡斯族新港社牽田祭2019/1/32019/9/14之我見我聞我思

2019/1/3跟隨老師踏入苗栗後龍道卡斯族新港社
這也是我第一次走進平埔族聚落
新港社分為東西兩社
以中山路為分界線
東社以原居住民居多
西社則有較多的外來移入人口
導覽解說員劉小姐帶著我們
在東西兩社的街道穿梭  並且鉅細靡遺的詳細訴說著 這聚落的故事
沿路的圍牆 處處可見族語小看板     還有彩繪圖騰
當時對這平埔聚落有了初略的印象
老師也在這時下定計畫
農曆8/15 舉行牽田祭儀式時 再前來拜訪

2019/9/14再次跟隨老師來到新港社
主要目的是參加這聚落一年一度的牽田祭盛會
早期曾在新港國小舉行
因場地較大 所以會加入一些應景的趣味競賽闖關拚獎品
這幾年才移入聚落

牽田祭現由東、西兩社輪流舉辦
2018年儀式場地在東社紫雲宮(主祀玄天上帝)
今年(2019)則在西社慈安宮(主祀黑面媽祖)
輪到主辦場地時  廟前的廣場上會畫上兩個白色大小橢圓式的舞圈型
供表演者及舉旗儀式繞場之用
牽田祭儀式連續舉辦兩天
今年則落在國曆9/139/14 (農曆8/15秋節連續假日)

我們一行人在9/14下午兩點半抵達新港社西社慈安宮
上午是mata賽事
但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參加傍晚最壓軸的牽田儀式
抵達西社時  因為會拍攝相片及影片
所以必須先到報到處簽下授權同意書
也就是由主辦單位授權拍攝者已取得被拍攝者同意
在慶典儀式中拍攝到的所有照片
廟前的廣場上會畫上兩個白色大小橢圓式的舞圈型
在簽完同意書 並取得攝影證後  我們先參觀西社慈安宮 主祀是黑面媽祖
在廟宇內則有耆老在表演竹編手藝

接著我們在離廟宇前方的不遠處參觀
道卡斯文物展示館
這是為了這兩天的慶典   臨時設立的
2019年道卡斯文物展示館
劉理事長示範敲槌苦螺珠螺過程
                                                                                                                       魚筌 (捕鱸鰻之用)
館內文物展示品 為陳先生所提供借出

胡家瑜編制的古文書籍
根據老師參觀後所說  這些陳列物  都是一位陳先生所提供借出的
館內有劉理事長正表演著如何敲槌苦、珠螺及醃漬過程
老師有試吃  他說腥味好重
展示館內就像最小型的歷史文物館

在天花板上掛著鹿皮衣、魚筌(捕鱸鰻之用)、竹編禮籃(拜壽、婚慶之用)..
兩面牆更是掛滿了古文書中的合約字典當字胎借字戶籍資料(註記熟字即為平埔族)….還有新港社舊土目的舊照片
桌上則擺列著古文書、古契約書、苗栗縣志重修的語言字、原住民會議實錄;
傳統竹編、布包藺草編製的杯墊、椅墊、手提袋、草鞋;陶罐、番刀、貓閣社番祖嬤的石刻像、還有農耕所用的工具
館內並有族人鐘先生的解說。
觀賞完文物展示  就像穿越了一趟時空之旅

這時廣場上的音樂響起    道卡斯舞蹈班正準備表演舞蹈
舞者大部分都是較年長者     但體力可不輸年輕人
一支又一支的舞蹈連著表演     老師看了後一時興起
也到舞圈裡跟著舞蹈班一起載舞
老師一時興起  也下舞圈載舞

舞蹈表演完後
下午將近4點半時     族人扮番(另一語譯可能為博番”)在廣場上敲起陣陣鑼聲
扮番打著赤腳徒步通知東、西兩社族人    祭祖及牽田儀式     即將開始
我們跟著扮番走完兩社  整段路程大約30分鐘(大約下午5)
扮番(語譯也可能稱為博番)
扮番敲鑼通知聚落族人  祭典儀式即將開始

晚上約7點開始祭祖 (patay祭祖靈) 祭祖儀式女性族人不能參與  這儀式也不能拍照 
有公告事項 非族人不能進入到祭場中央  避免碰撞到舉旗手  導致大旗倒下
可能因此帶給部落族人不幸甚至受傷

將近740 舉旗儀式正式開始  三位舉旗手背後各綁著一支大旗竿
每支大旗竿必須有兩位助手跟隨左右    並隨時相扶大旗  避免大旗竿倒下
接著由扮番敲鑼引導三位身綁大旗竿勇士  在圈內繞場
外圈則由族人手牽手交叉圍繞  並哼唱道卡斯族的牽田歌
參加繞圈者由主辦單位賜小米酒一小杯
我們沒有觀賞完牽田祭全程  因為暮色已深趕著北上
不過  能再次來到道卡斯族新港社平埔族聚落參訪
並參觀到部落所舉辦的牽田祭過程   當然要感謝老師的堅持
這次可說是一次大豐收又具有深度的部落小旅行
舉旗儀式
三位背旗的勇士
                                                                                              老師與來自埔里的簡史朗老師合照
後敘補充
苗栗後龍新民里東西兩社人口大約是在1600人(後龍戶政事務所)
姓氏以劉姓居多  約佔總人口一半
比較熟悉的代表人物為前苗栗縣長劉政鴻

後龍新民里是日治時期認為番社已經不是番  就把新港社改成新民里
在新港道卡斯的發音「道卡」 台語是發成「斗葛」「TAUKAT」而其中「斯」
 也就是「S」事實上不發音    所以他們認為道卡斯的「斯」 
是從大甲那一方面傳來的的發音
(此段取自周正義老師<苗栗道卡斯族新港社田調>)

道卡斯族新港社早期受到漢化太深  許多文化幾乎已蕩然無存
道卡斯族主要食物來源是鹿肉
各社因居住靠近海邊 飲食文化較早與漢人接觸
大約在雍正年間    即已進入有熟食階段
服裝穿著以鹿皮衣為主  在與漢人文化接觸後    逐漸改變成漢人穿著樣式
觀察道卡斯族的建築  各社早期住的房屋  是用竹子綑綁 再用茅草覆蓋屋頂
牆面則用牛糞和泥土摻和塗抹土角厝覆瓦→漸漸演變與漢人居住方式無異
                                                                                         以上三張拍攝於20190103新港社東社聚落
根據專研道卡斯族約30多年的學者劉增榮敘述 他也是該族後裔
他回憶說 他剛自軍中退伍時  家族長輩準備要到中國尋根  他探查祖先牌位後
竟然發現有原住民族姓氏  經溯源研究  發現自己本身就有平埔道卡斯族身分

因為從小就講閩南語  家族長輩也不知自己是原住民後代  才打算去中國尋根
住在社區的年輕一代  也都是近年來才知道自己有原住民血統
劉先生在知道自己是道卡斯族後代後   開始專研論文書籍
希望找回已失傳的道卡斯族文化  藉此留下珍貴的紀錄

平埔族群的分類史 比高山族群難做很多 一、因平埔文化消失很快。 二、因沒有官方分類版本 所以百家爭鳴 甚至一人就提好多種分法。 三、因有人作的是17世紀的分類 也有人作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分類 時間上並不一致 (此段取自周正義老師<道卡斯族新港社牽田祭>)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抬高  平埔研究也在此時得到相當重視  但對於道卡斯族的研究卻少之又少  尤其在語言方面  道卡斯語因長期無人使用流通  導致在蒐集資料方面  相對困難許多  台灣南島民族沒有文字  最早的的紀錄是在荷蘭時期   以羅馬拼音紀錄  道卡斯語的紀錄最早是從清代開始  當時的紀錄是以漢字取諧音  但漢字無法完全詮釋  因此發音不很正確  到了日治時期 日本學者如伊能嘉矩以日文和羅馬拼音來記錄道卡斯語  最後族人劉增榮(1996)與劉秋雲(20002001)所做的採集與紀錄  則以國際音標方式謄錄  調查方式除採集現存於新港社中 耆老尚會使用的詞彙外   過去族人用漢字記載的文字紀錄    試圖以各種相近的發音唸給耆老們聽   藉以喚起他們的記憶  進而糾正訪問者的發音  除以錄音機錄下耆老取得共識的發音之外 並在當下以國際音標記錄  並配合牽田祭歌與巫師歌謠的傳唱與回溯   一步步恢復過去研究者或族人自己記錄的語料  重現其原始發音
1998-2000 年期間  以手邊現有的語料  訪問了東西社十幾位耆老  整理出基本詞彙 400 多個  但新港社能識字的耆老  在解讀上各有些微差異  發音也有少許不同  加上年老記憶衰退  有時需以提醒的方式    喚起耆老們的記憶
今天新港社能重生 完全歸功於劉增榮先生及有志人士的研究調查

民國40幾年 有一批學者到社區做研究調查  耆老多不願意透露原住民血統
導致早期研究困難  也錯失了許多保存資料的時機  劉增榮說  不要說外來學者 
連他是在地人  每當他向耆老問起一些事情時  村落耆老也都推說忘了
耆老隱瞞道卡斯族血統  因為有自卑感  所以不願意告訴下一代
這也是導致新港社文化逐漸斷絕的主因

新港社聚落分布於苗栗後龍地區 新港地區位於後龍鎮東部 範圍包括埔頂里校椅里新民里復興里 也是道卡斯族新港社的大聚落 以漁牧狩獵耕種維生
劉增榮後來北上謀職 有空時就鑽研歷史文物書籍  追尋自己的血源  並為村落尋根  再與地方人士投入田野調查  追查並拼湊出不少道卡斯族文化溯源
包括牽田祭的內容及流程
停辦了50多年的傳統祭典  才能在2002年再度重現
當時村里70多歲的老人家說  曾在童年時期看過一次
現在能再見到牽田祭覺得非常興奮

道卡斯族牽田祭 ﹕族人分享中秋狩獵收成的祭典
舉旗手 必須結過婚  家中無喪事的男性才能擔當
扮番 穿著鹿皮衣褲全套  挨家挨戶通知族人參加祭典  必須先由廟宇爐主擲筊
由族人輪番擔任 ( 鹿皮衣褲可能保存不易 現以蓑衣代替)
早期扮番(博番)衣著 ~相片取自網站再編輯
麻達mata ﹕是清代送公文的小差 以腳程快為首選 現演變為賽跑

劉增榮先生說 ﹤牽田祭﹥應該稱為﹤牽奠祭﹥是牽手跳舞祭祖之意
族人以鹿肉(早期)飯糰、小魚乾祭祖後    牽手圍成圈跳舞唱歌    並由扮番敲鑼引導三位身綁大旗竿勇士在圈內繞場    全族喝酒跳舞慶祝到深夜

在劉增榮與社區及學術人士鍥而不捨的共同努力之下  今天我們才能看到道卡斯族文化僅存的樣貌  雖然無法恢復全貌 但是這已然成為道卡斯族新港社的文化特色
                淑燕 寫於20190919   有關劉增榮先生/重現道卡斯語部分資料參考自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